2)第120章:安特生与仰韶文化_我在北大学考古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只要有点像就可以套上龙山文化。

  这种情况下,什么样的遗址该命名为文化,什么遗址不该命名文化,是没有标准的。

  然而,夏鼐这篇文章就是确立了一个命名标准。

  这个标准,比国外的学者论述的更加清楚。

  这样一来,才有后来的某某文化某某类型。

  比如龙山文化,就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城子涯类型、两城类型、青堌堆类型。

  比如马家窑文化,就可以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

  对于刚刚入门的考古学新生来说,去翻翻夏鼐先生这篇文章,对于各种文化类型的命名就不会一脸蒙圈。

  这也是为什么,苏亦会在这里特意提到这篇文章的原因,都是前世的学习经验。

  这个半吊子的学习经验,分享给眼前的北大新生听,管不管用,管他呢,先讲了再说。

  “同学们了解到这一点,以后去记各种遗址的命名就方便多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在内的考古学文化确实是如此命名的。”

  “长滨文化,白莲洞文化都是以地名来命名的,同学们想要记住这些文化名称,就必须要在地理学上下一些功夫了。”

  “长滨文化,是在台东长滨乡八仙洞,而海雷洞遗址则是八仙洞其中一个洞穴,按照地理的关系,就很好理解这些东西。那么如何记长滨文化呢?要做联想,大家不了解台东,不了解台大发现这个遗址的教授,大家总该知道李济先生吧?”

  “知道!”

  “中国考古学之父。”

  “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

  “中国第一个独立主持田野发掘的人。”

  嗯,都对。

  显然,众人对李济跟裴老这些老一辈的考古大师,都不陌生。

  “大家知道,李济先生,那记得长滨文化是李济先生命名便可以,同样知道,它是台湾第一个被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那么这个名词你们就不陌生了。”

  “咱们回归到白莲洞,说到白莲洞文化,大家能找到什么熟悉的人吗?”苏亦继续引导。

  “裴老?”

  有学生小心翼翼回答。

  “对头。”

  苏亦朝着对方竖起一个大拇指,然后这位三十好几的老大哥,黝黑的脸颊,罕见的发红。

  这位老哥,被他夸得不好意思了。

  苏亦笑了,都是可爱的人。

  “不要笑,确实是裴老,白莲洞遗址就是在1956年被发现的,当时裴老还带中科院古脊椎所华南调查队对遗址进行发掘。说到裴老,说到华南调查队,大家又联想到什么呢?”

  一时之间,大家都有些懵。

  又是刚才的老哥,小心翼翼地说,“柳城巨猿洞?”

  “没有错,这位同学,非常了不起。”

  苏亦给了很热情的回复,他浮夸的表现,把对方吓一跳,倒是让整个教室都笑起来,课堂气氛也变得轻松起来。

  “我是真心夸奖的

  请收藏:https://m.ysw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