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二十四章 崇祯的心理变化_逆天换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建虏首级。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崇祯开始衡量投入产出是否合算,对于袁崇焕的能力也生出了怀疑。关键的是,袁崇焕要的钱太多了。

  按照目前朝廷财政的状况,明后年就不得不再加派辽饷,每亩至少三厘,才能勉强支撑辽东战事。

  “毛文龙再次举荐郭大靖升任副将,朕也允了。”崇祯缓缓说道:“据方正化所奏,这个郭大靖也确实是个猛将。”

  王承恩没有说话,恭谨地听着。他不能老出主意,只能有这样的姿态来作出暗示。

  崇祯没听到王承恩的应承恭维,很快也意识到了问题,继续说道:“另优诏嘉奖,赏赐勾玉、斗牛服、锦缎……”

  明代的赐服中,最有名的是蟒服、飞鱼服、斗牛服和麒麟服。

  而明代的斗牛服为蟒形、鱼尾、头双角向下弯曲如牛角状,一般授予三品以上的官员。郭大靖升任副将,则是从二品的武官。

  “万岁英明。”王承恩终于出言,表示了对崇祯的恭维和称赞。

  崇祯也觉得自己很英明,施恩于臣子,彰显自己赏罚分明,不使功臣寒心,又激励其他文官武将。

  “东江军屡次获胜,犀利火器功不可没。”崇祯的目光移到桌案角上的奏疏上,沉声说道:“朕意已决,聘请葡人制造枪炮,装备我大明军队。”

  宁远之战后,红夷大炮便开始被明廷重视,特别是徐光启屡次上疏,明廷开始购买火炮,并聘请澳门的葡人技师和教官。

  但在这个过程中,朝堂上的保守文官给引进先进火器的进程增添了很大的阻力。

  比如儒学宗师刘宗周、黄道周等人,那可是正人君子的典范,在朝在野都有很大的号召力,连皇帝也不得不顾及到社会舆论。

  这些儒学大师互相吹捧,似乎只要重用他们,就会天下贤人聚集,大明中兴指日可待。

  这些儒学宗师是有学问,但在军事上却啥也不是,他们不但提不出“隆中对”这样的战略规划,还开历史倒车,反对引进红夷大炮等武器。

  他们的军政理念的核心就是修心、修德,认为只要崇祯皇帝仿效尧舜,大明就万事大吉,搞定农民起义和建虏都是小事一桩。

  至于火器,刘宗周等人认为那是细枝末节,并不是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臣闻用兵之道,太上汤武之仁义,其次桓文之节制,下此非所论矣”“今日不待人而恃器,国威所以愈顿也”“火器终无益于成败之数”。

  刘宗周之流不仅反对制造红夷大炮,还大力反对引进葡萄牙炮手学习军事技术,主张驱除所有的传教士,将其“放还本国,以永绝异端之根。”

  崇祯皇帝虽然保留了葡人技师来制造火炮,却不得不给刘宗周等人面子,没有雇佣葡萄牙炮兵升级明军的火炮技术。

  但东江军用实战证明,先进火器在

  请收藏:https://m.ysw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