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百章 安民2_元末新世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元廷历经数十年,各地衙署吏员早已对民生百计变得漠不关心,平素多是蝇营狗苟,巧取豪夺。谢林和程世林在其中还算是比较本分,能够做实事的。于志龙能留用,并重用他们也是看到了这一点。

  令这些伪元旧吏一时难以承受的,就是相比元廷风气的沉沦,于志龙明显对他们的要求严得多。

  于志龙不仅明确了各级官吏如主管、掾吏、衙役,门子等的职责,还参照后世细化了数据统计和考核,例如县尹等行县的时间,频次,查询过多少乡村,问询了何人,乡里风情、民生、物价有几何等,都需行县人一一整理并笔录,行县后上交上级考评。

  各个衙署主官的报告和上级考评都必须经于志龙亲自抽取核验,包括谢林、程世林的;自得了沂水等城后,各级官吏的选拨,任用、考核等工作量迅速增多,于志龙一时又无法假手他人,只得在处理军务的同时,日夜兼顾对政务骨干的选拨、考核。

  随着管理地域的不断扩大,筹办管民总管府将不得不提上日程了。于志龙开始思索未来的治政架构。

  如今的衙署面貌,与一年前大不同。伪元官吏被撤换了近一半,同时补充了不少新鲜人士,包括不少作战后伤残的靖安军士卒、百户等。这些人由于出身原因,对于志龙最为拥护。

  此外,于志龙这次还任命田烈为本地学正。令其大力督办县学。为解决大多数民众家贫,无财力送子入学的窘境,于志龙特地批示方学在官仓里每月拨付数百石米粮,专供学子和讲师、教授。

  这一系列的兴农、垦荒、劝学、缉捕盗贼,修路等办的有声有色。如果于志龙不是反贼出身,若在大元朝廷岁考中,必能考核优等。反倒是自诩朝廷正道的高官贵戚纷纷将国财侵夺为私利,不啻于国贼、巨寇。

  谢林与程世林等旧元胥吏暇时私聊时,每每议及此处,不禁有啼笑皆非之感。

  临朐如是,沂水、莒县等地亦是按此施行。此是善举,极得谢林、方学、金炎、孔英等推崇。

  消息传到地方,无论贫富人家均道靖安军是仁义之师。前者于志龙、赵石开仓济困,惩办地方无良官吏和恶霸,已得人心。这次更是使得地方迅速安定。

  后来又有传闻,靖安军欲彻底丈量各家田亩,清算羔羊息,资助各家结社并开垦荒田,同时广为安置本地流民,或分田结社,或择青壮雇工。许多流徙在外的民众听得家乡消息纷纷扶老携幼,辗转归往故里。就是一些流落在外的其它地方流民得知此事,也是将信将疑的,陆陆续续前往靖安军所控制区域讨口饭吃。

  益都路元廷虽早有拦截,但是因为封锁线被破,此时已经难以围堵周密。

  若说对于志龙有不满者,主要还是地方大族、巨擘,他们已经

  请收藏:https://m.ysw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