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座谈:聊聊皇帝的决断,让我们看看他的行为逻辑_我,改编了世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对功业的评价,高于对民生的评价。

  这里我分别举几个例子:

  汉武帝征匈奴,连年征战,十室九空,国库空虚,最后不得不轮台罪己诏,这段历史大家都清楚吧?对于当时的百姓而言,真正是忍一时之痛。但是,我们如今对其的评价,主要还是看其功业,评价并不低。成祖征北元,下西洋,耗费民力巨大,以至于之后刘大夏烧毁了造船图纸,刘大夏一代名臣,死后追赠太保,谥号“忠宣”。他当时的理由便是:“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政,大臣所当切谏者也。旧案虽有,亦当毁之。”然而,这件事,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多少人扼腕叹息,几乎是将当时的评价翻转了过来。

  功罪,历史在这里似乎开了个玩笑。

  隋炀帝开大运河,三征高句丽,失败了,身死国灭。然而,唐太宗同样三征高句丽,最终在高宗朝平灭高句丽,历史对隋与唐的评价却完全不同。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国力鲜花着锦,然而底层如何?童工大量存在,缺乏劳动保障,大量工人三十多岁就去世了。然而现在的英国人有多少人怀念着那个日不落时代的荣光?

  沙俄末代君主尼古拉二世在位期间,不断的进行征伐,即便国内已经民不聊生,还要不断扩张,最后的一战,终于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真的不知道人民疾苦吗?然而,他依然将自己以及自己一家送上了不归路。

  沙皇家族此前在俄国的形象,一直都是小爸爸的形象。而隋炀帝前期其实在国内评价也不低,去除那些野史强加的罪名,当时的情况是“天下皆称广以为贤”。个人认为,两人的问题有很多,但最大的失败在于,错估了民力的底线。

  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后世对于君王的评价,大多是站在其历史功业的基础上的,这里的原因很简单。后人享受了功业带来的好处,而没有承担其代价。代价,是由当时的人民来承受的,而后人又往往是善忘的。所以,他们总会选择性忽略那些代价。

  历史上,真正能够做到善始善终,为百姓考虑的,死后那是要被称为“仁宗”的,然而翻开历史,有几个仁宗?

  再往近代我就不说了,涉及敏感话题,但是大家可以考虑一下,各国在崛起过程中,各自付出了什么?

  最后,我要说,我没有支持皇帝的意思,事实上,以我们的视角来看,他确实有能够做的更好的手段。但是,写这段的目的,主要是说明,这个人物为什么会这么设定,是基于他的社会角色、立场来决定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视角,缪玉珠如此,皇帝也如此,其后,书中还会出现一些角色,也会有自己的立场,包括主角,也有他的立场。我还是希望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立场,这种立场是基于他的社会地位、环境和价值取向来决定的,如此,他才是鲜活的,而不是千人一面的人偶。

  最后,还是来一段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表达一下我写这段时的心情: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

  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请收藏:https://m.ysw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