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864章 一定不会后悔_明末之席卷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而在丁毅的治下,这种情况已经改善了很多,旅顺的工匠们是极愿意一起讨论的。

  可尽管如此,在创新创造上,还是和外国工程师们有点区别。

  就好像火药是中国人发明的,但更好的用在火炮和火铳上面的,还是外国人。

  丁毅当众赞扬了西蒙,对于外国人,他当然有不同的赏赐方式:“西蒙,你想要什么奖励?”

  西蒙哈哈一笑:“尊敬的皇帝陛下,西蒙想看看大乾的皇宫,品尝皇宫的美酒。”

  工匠们脸色古怪的看着他,没想到这外国人的要求这么古怪。

  “准了。”丁毅笑道:“今晚朕设宫宴,宴请诸位优秀的工匠和工程师。”

  西蒙大喜,连连称谢。

  丁毅接着画下了后世子弹的图案。

  受限于这时代的科技,他提议可以先用纸弹壳,有条件的话再用铜弹壳。

  同时丁毅下令,48式击发枪可以批量制造,科技司和匠作司全力研究后膛枪。

  看过击发枪后,丁毅又跟着李忠义来到炮场。

  这些年丁毅主要看的是步枪的改进,其实他们的火炮也有改进。

  仁德初年,李忠义亲自进行了其中一步重要的改进,用装满火药的管子,代替点火孔内的散装火药,简化了瞄准和装填过程,让大乾的火炮,打起来更快。(原历史要到1694年由欧洲发明)

  仁德二年,大乾全面淘汰铜炮和铁炮,改用钢炮来替代原先的铁炮,铜炮则被铸为铜钱。

  火炮改成钢后,极大的减轻了炮的重量。

  在仁德初年史维格发明了膛线制造后,匠作局在仁德二年,成功的在火炮里削出膛线。

  但火炮有了膛线后,炮弹改进更加的麻烦,制造炮弹同样的麻烦。

  而且他们和原历史19世纪中叶欧洲的方式一样,用的是直膛线。

  直膛线的目的是为了装弹方便,毕竟之前火炮和燧发枪都是在前面装弹。

  可前面装弹速度慢,射击精度近,射程近。

  今天李忠义就是带丁毅去看直膛线线膛炮的射击。

  “这是咱们新的十二磅线膛炮,炮管长度是口径的十六倍,最大仰角达到30度,最远程程为1200米。”

  经过改进后的线膛炮,十二磅的射程,已经达到以前的红夷重炮。

  但是因为前膛装,还是打的比较慢和近。

  “刚刚你们都看了击发枪,有什么想法没?”丁毅问。

  “火炮也用后膛装?改为击发?”史维格第一时间道。

  “这个技术含量有点大,但可以往这个方向研究,你们下一步,先研究改进膛线。”丁毅看到火炮的膛线,才想起来,赶紧提醒他们:“用螺旋型膛线,炮弹改为锥头柱形,开炮之后,炮弹头是旋转飞出,飞行稳定,精度较高,射程能大大增加。”

  但这个改进的重点是炮闩的改造,要考虑到退弹壳,防撞击,还要和后世一样用

  请收藏:https://m.ysw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