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七十三章 并不困难的预判_逆天换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姓身上缓缓移过,复杂的情绪萦绕心头,有些惭愧地转过了头。

  说是仁祖反正,但现在的形势并不比光海君的统治好。最主要的便是百姓的生活,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失望情绪在社会上不断蔓延。

  在朝鲜,同样也存在着严重的土地兼并,主要是权贵的掠夺。

  曾经将此罪行归于光海君,并加以痛斥的仁祖,却没有把权贵掠夺的土地归还原主,而是又分给了反正的功臣。

  而在丁卯胡乱后,仁祖的合法性也遭到了置疑,朝中掀起了辞职和退隐的风潮。

  原因很简单,仁祖反正的最大名义便是亲明仇金。可在建虏攻朝时,仁祖却选择了屈膝投降,令人倍感失望,仁祖在士林中的形象更是一落千丈。

  政权的合法性面临危机,自然就有人起心叛乱。天启七年李仁居起兵江原道,崇祯元年柳孝立等欲立仁城君。

  内忧外患,叛乱阴谋,使得仁祖更加猜疑、敏感,极度缺乏安全感,有如惊弓之鸟。朝臣也批评:“一经大乱之后,无一分振作之气,侥幸一日之无事”。

  “东江镇虽处战争,但百姓能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实乃郭帅最大的功绩。”

  崔孝一重重叹了口气,沉声道:“待灭掉建虏,我等一定要改善民生,使百姓能够安居足食。”

  金彦良愣了一下,但随即明白崔孝一是有感而发,只来得及扫了眼路旁的百姓,便已经走过去了。

  东江军迅速的发展壮大,是他们眼见的事实。可说到民生,还真是容易忽略的一个问题。

  何况,这也不是平安道能够独力解决的问题。除非,象东江镇那样,独立于朝廷,能够实施自己制定的政策。

  如果不是朝中有强援,在沉器远等亲明派的大力支持下,林庆业、崔孝一等人才能组建并训练出一支强军。

  而限于钱粮物资,维持一万五六千人马,已经是平安道的极限。为了养军,百姓自然就要苦一些。

  “今年春耕,不是要大面积种植土豆和玉米嘛。到秋收,应该能够让老百姓吃饱。”

  金彦良既是自然安慰,也是劝慰崔孝一,缓缓说道:“东江镇与我们不同,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确实没法比,东江镇实行的政策措施,已经脱离了明廷。

  挂着军户制的牌子,却行募兵制的办法;百姓名为军户,却已经形同良籍。甚至连官制和管理方式,也与内地越来越不一样。

  可以看出,东江镇的模式是行之有效的。但在大明国内,却是难以实行的。除非,换个朝廷。

  崔孝一自然能看出其中的关键,因为他能感同身受。想效彷东江镇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却发现朝鲜的王室和朝廷如同一座巨山,压得他难以行动。

  毛文龙和郭大靖想必也能感受到这种压力和无奈,平辽灭虏之后能否为了军民而继续坚持

  请收藏:https://m.ysw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