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九十二章 多尔衮的手段_逆天换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开,办法就会很多。不外乎是吃的、喝的,也都是平常百姓家也会用到的改善生活的手段,可组合起来,成了规模,就大不一样了。

  “大人说的这些,在下都记住了。”沈大龙恭敬又钦佩地拱了拱手,说道:“要是能整理成册,就更好了。”

  郭大靖笑了笑,说道:“这是官府的事情,某也提了建议,他们应该会派人指导百姓,以村镇为单位,开展农林牧副渔的多种经营。”

  对于老百姓,改善生活,增加收入,自然是好事。但各州的情况不同,官府可能会把重点放在金州。

  毕竟,金州收复得最早,已经差不多有两年了,百姓多少有了家底,对新作物的收成也比较有信心。

  复州安置的新移民最多,还是以求稳为主。官府也会建议老百姓多种植农作物,先保证温饱再说。

  对于劝农的工作,官府也不算陌生。当初在推广种植土豆、黑麦、玉米的时候,他们就应该有了经验。

  何况,习惯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老百姓,也都有各自的盘算。在自家的田地中,通常都会少量种植一些经济作物,以供家用。

  比如几乎家家都留的蔬菜地,并不考虑售卖。自家够吃,冬天还能储存一些,也就不会多种。

  再比如越来越多养殖家禽的百姓,也不会养很多。图的就是偶尔能吃个鸡蛋,逢年过节能炖上一只全家打打牙祭。

  要形成产业,要上规模,在郭大靖看来,目前也只有军队,以及象荣军农场这样的大机构。

  当然,老百姓也有必须要购买的生产用品。象食盐、调料,以及生活水平提高之后的糖酒,甚至是茶叶。

  总的来说,要使经济更繁荣,商品流通更丰富,还需要些时间,需要老百姓先积攒家底,手中有了闲钱。

  从大明北方和江南的经济和社会差距,便能很透彻地了解其中的关窍。

  “大人,家里去吃饭吧,我让杏子准备了鱼和鸡。”沈大龙恭敬又期待地向郭大靖发出了邀请。

  郭大靖沉吟了一下,点了点头,笑着说道:“不好让你破费,给钱又太外道。这样,某买几只老母鸡送给农场。鸡生蛋,蛋生鸡,以后,某常来吃。”

  “大人能常来农场,是在下的荣幸,别人盼都盼不到的福气。”沈大龙笑着牵上牛,引着郭大靖向村子的方向走去。

  ………………

  相比于东江镇治下的欣欣向荣,建虏统治区内,却是萧条得很。

  虽然建虏也知道春耕的重要,但绕道入关的惨败,更加重了大饥荒的严重程度。想要耕种,连种子都捉襟见肘。

  经历了一番软硬兼施的交锋,多尔衮如愿成为汗王,他做出的妥协,便是恢复了老奴时期的八旗旗主和诸贝勒共议国政的制度。

  同时,为了摆平阿敏和豪格,多尔衮不得不象皇太极那样,接受四

  请收藏:https://m.ysw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