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八十九章 崇祯的辽东攻略_逆天换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道防线上突破,可也说明这条防线的作用不大。

  至少,十几万军队摆在这里,消耗的钱粮太过巨大,性价比显然是很低。

  “孙承宗和满桂可有奏疏送来?”崇祯没好气地把奏疏扔到桌案上,有些急切地询问着王承恩。

  “回皇爷,还没有。”王承恩躬身回奏道:“应该是时日尚短,在宁远的整顿还未完成。”

  关宁军的临阵窜逃,是崇祯最终要弃守锦州、收缩防线至宁远的决定因素。如果占据锦州、大凌河,真的有平辽灭虏的希望,崇祯咬着牙也要撑下去。

  但现在,关宁军将变成宁远军,连山海关也要换上崇祯信任的兵将,且肯定不是辽人出身的。

  马世龙就是现在的山海关总兵,加左都督,是崇祯防范关宁军的第一步。

  第二步则是调走宁远的守军,改为驻守蓟镇,其中一些非辽人的将领,比如曹文诏等人,将被留任。

  第三步则是下旨命祖大寿率部回镇宁远,使其成为山海关外的缓冲和屏障,也方便运粮饷于觉华岛,就近补给。

  这样一番运作下来,关宁军变成宁远军,也只剩下了三万多的人马。山海关则既是他们的后路,又是他们的督战队,并防备其作乱。

  宁远三万,山海关四万,蓟镇三万,整个关宁军自此分崩离析,这支军阀式的部队再也掀不起大浪,崇祯也才能放心。

  同时,弃守锦州和大凌河等地,每年至少能节省粮饷百万。在财政总收入不变的情况下,这笔钱财正好投入到东江镇。

  在崇祯看来,这是一举三得的妙计。既控制了关宁军,又能倾斜供应东江镇,还不增加财政负担。

  不,应该是一举四得。蓟镇的驻防军不用再花钱招募,岂不是又省了一笔?

  但就是这样的妙计,朝堂上却有很多官员上疏反对。

  如果不是曹化淳带回来的郭大靖的分析,崇祯还不知道在这些官员慷慨陈辞的背后,却是想着继续在关宁锦防线的投入中捞钱贪腐呢!

  而崇祯之所以派关宁锦防线的原创者孙承宗携满桂前往宁远,做移师关内的准备,是看重孙承宗在辽东经营多年,颇有威望。

  满桂不仅是猛将,也曾在宁远长期任职。这一文一武的搭配,在崇祯看来,宁远军移师应该是又快又稳的事情。

  可从派遣到现在,还不到一个月,崇祯操切的毛病又犯了。他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孙承宗阳奉阴违,并不卖力地执行收缩防线的新战略。

  王承恩的委婉解释,让崇祯稍微安了心,抛开急躁的情绪,坐回到御椅中。

  崇祯沉思半晌,缓缓说道:“市井传言,袁崇焕为了与建奴议和,阴谋杀害毛文龙。而且,他还与内阁官员私下通信,得到了某些人的支持。”

  王承恩躬身道:“皇爷,市井传言有多个说法,皆是痛恨袁崇焕。若

  请收藏:https://m.ysw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