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73章 兵不厌诈_潜伏在大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仅河对岸有岳钟琪的军队,他们的后面还有傅恒的屯垦军。

  向东走不多远,阿尔泰山的东面就是科布多,那里原本就是清军的兵营,常年驻扎着军队。

  处在这样的一个形势下,巴维尔恨不得睡觉都睁着一只眼睛,又怎么会放过周围敌人的一举一动?

  他信不过战争部派出去搜集情报的那些人,自己重金招募了一批准噶尔人。

  把他们训练成了合格的情报人员,伪装成小生意人或是当地的百姓,向四处都派了出去。

  科布多城内外驻扎了数万大军的几天之后,他便得到了消息。

  而且他还知道怡亲王弘晓和军机大臣讷亲都到了科布多,这让巴维尔犯起了嘀咕。

  他深知中国的一句古话,“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道理。

  在中俄两国刚刚开始在图尔盖河及额尔齐斯河两岸派兵对峙的时候,他还率兵驻守在察里津(今伏尔加格勒)。

  那时他便敏锐的意识到俄中两国日后必有一战,此后他便留意有关清国的一切事情,并且下了一番功夫来了解这个东方大国。

  他知道清国的军机大臣就相当于俄国的元老院大臣,都只有向皇帝负责的义务。

  严格的说,军机大臣讷亲与怡亲王弘晓之间并无统属或是仆从关系。

  他们二人在清国的内阁中都有自己的分工,肩负着很重要的职责,两个人同时从北京来到几千俄里外的科布多,这不太合情理。

  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有一个更重要的人物来到了科布多,他们俩个是作为随从才一起来的。

  那么,这个重要人物除了清国的乾隆皇帝,还能有谁呢?

  虽然这个情报极其重要,但毕竟还只是他的猜想,没有最后确定。

  万一最后的事实证明自己的判断并不准确,那还不让战争部中负责情报的那些家伙狠狠的嘲笑自己一回?

  所以他不敢把自己的判断报告给圣彼得堡,只是把清国向科布多大举增兵的事情向伊丽莎白女皇作了禀报。

  但从此之后,他对科布多那里更加留心了,派出去的情报人员比平时增加了一倍还多。

  因为两国正式开战以来的主战场一直是在叶尼塞河沿岸,所以最初他判断科布多驻扎的大军是为了增援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的。

  之所以不驻扎在乌里雅苏台,反而舍近求远的驻扎在科布多,那是他们耍的小聪明,想掩人耳目罢了。

  就是为了等到河面全部封冻,再大举向克孜尔进发,然后顺着叶尼塞河向北进军。

  可是,当他得知科布多有大约一万的兵马向西北方向去了之后,他有些迷惑了。

  科布多的西北方向只有两处地方,一个是库兹涅茨克,一个是比斯克。

  库兹涅茨克那里没有清军驻扎,那么这一万敌军一定是去策棱大营所在的比斯克了,难道他们要首先在那里发起进攻?

  请收藏:https://m.ysw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