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人工智能的课堂教学分析_大嶝见闻:“炮击金门”停止三十年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贾瀛

  摘要: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创新教育服务业态,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新型教育服务监管制度。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

  关键词:人工智能;智能化校园;智能化教学

  一、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研究方式传统单一

  课堂是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场景,而课堂教学分析是优化学校教研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之一。当前,教学管理人员或研究者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检查和研究多数停留在审核教案和例行教学观摩上,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查多数停留在考试和随堂测验上。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评价与分析方式势必要进行革新。需考虑如何将教育研究的范围延伸到教室,进行深入的课堂教学分析,以“微观”的模式研究教室内教师教学状态、学生听课情况、师生互动情形,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研究中,教学管理人员主要凭借经验及少数课堂观察样本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及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缺乏客观的多维数据作为参考,这种方式往往主观性较强且无法全面反映整体教学情况。

  1.2教学质量评估人工成本高,个性化程度低

  目前,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估一般采取听评课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估多数采用考试的方式,教学质量评估周期短则1-2周,长则1-2个月,不仅周期长而且人工成本高,更重要的是教学管理者无法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另一方面,教学反馈不及时直接影响个性化学习指导,无法很好地达到教学质量评估为提高教学质量及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根本目的。

  1.3教学视频缺乏深入分析

  课堂视频正趋于普及和常态化,但教师和教研人员对于课堂视频的使用仍停留在人工选取样本观看及记录所需信息的方式,视频对于教学的价值尚未得到深层次的挖掘。另一方面,视频属于非结构化的数据,不便于进行二次数据分析和挖掘使用,因此如何对教学视频进行深入分析并充分挖掘教学视频中的价值成为教学管理者和教师面临的难题。

  1.4课堂观察方式难以聚焦和深入到常态化教学中

  课堂观察是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

  请收藏:https://m.ysw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