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浅谈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价值与局限_大嶝见闻:“炮击金门”停止三十年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与权威地位。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奈达的翻译思想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奈达不断修正和发展他的翻译理论,创建了新的理论模式——社会符号学模式。”[3]114社会符号学就是把语言看作一种符号,并结合所处社会环境进行阐释。与上一个阶段相比,这一阶段奈达认为形式也是具有意义的,翻译不仅是翻译文本内容,也要做到文本形式上面的最趋近,如果形式与内容发生冲突,那么形式应让位于内容。一个合格的译文,首先要能够传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

  其次,需要传达出原文本的风格与特点;

  再次,语言与格式必须规范,并且与译入语要求相符;

  最后,要能够使译文与原文读者产生相似的反应。后来,为了使“动态”的概念更加具体化,也更能使人明白,奈达将“动态对等”改进为“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其基本观点就是“将原语文本的读者理解和欣赏方式与译语文本的接收者的理解和欣赏方式加以比较”。[4]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奈达认为功能对等的翻译不仅是信息之间的对等,更在于译文接收者与原文读者之间反应的最趋近。

  二、功能对等理论的价值所在

  (一)全新的翻译研究方法

  从上文功能对等理论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一个不断完善、博采众长的过程。他思维活跃、不囿成见,能够将其他学科与翻译学融会贯通,使用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来研究翻译,使得功能对等理论更加具有科学性,也更加完备。这种方法对于每个国家的翻译研究来讲都是一个很好的参考范例。对于我国来说,它提示我们翻译研究不应仅限于翻译领域,我们还要打破学科界限,结合其他科学来研究翻译,这样,在科学的佐证下得出的翻译理论也会更加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其次,奈达的这一理论也给我国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角度、新方法,使国内学者从“直译”与“意译”的争端中解脱出来,为我国的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也拓展了翻译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这对于我国的翻译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二)全新的翻译质量评价标准

  “奈达认为,判断译文质量的最终标准基于三个方面:能使读者(接收者)正确理解原文信息,即‘忠实原文;

  易于理解;

  形式恰当,吸引读者(接收者)。”[3]116能使接收者正确理解信息,就不能只是单纯的字与字、词与词的一一对应,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要对译文进行相应的修改,从而使译文接收者能够明白易懂。如前文所说,奈达是一位杰出的《圣经》翻

  请收藏:https://m.ysw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