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四百二十五章:大明巨变(二)_日月永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流民,到那个时候,我大明就二世而亡了。”

  后世,食品有一个所谓的保质期制度,这点大家都知道,但大家可能不太了解保质期制度的前身。

  在东印度公司第一批粮食输送回约翰牛本土后,导致了一大波农场主的破产,同时,也使无数靠地为生的自耕农纷纷逃离生产,土地开始荒芜。

  这个时候,约翰牛制定了一项政策,所有被储存的粮食、面包、黄油等食用品,超过一定期限就必须销毁,实际上这批粮食真的是变质而无法食用吗?

  这当然是不可能,是规定把它们强行定义成了过期食品,从而进行了销毁。

  这就是保质期制度的前身。

  无论是约翰牛本土还是在东印度公司,每年,都会有超过上千万吨计的粮食被销毁,一吨大约是十二三石左右,也就是上亿石的粮食。

  “是朕考虑不当,才出了这么大一个隐患祸事,好在咱们发现的早,恶果还没有种出来。”

  朱允炆开口表扬了严震直的及时汇报,谓众人言:“我大明还没做好这方面的准备,也不具备完全消化这批粮食的能力,更不具备将数千万自耕农脱产后的转化能力,这个时候,一旦破坏完全成熟的粮食产销系统,那就真的是乾坤颠覆。

  朕的打算是,今年印度这批粮食不要带回来,直接拉去台湾,焚毁掉。”

  “陛下,这可是数亿石粮食啊。”

  夏元吉差点当场猝死,哀声道:“洪武朝三十一年的粮赋加在一起,也不过这般的数字罢了,就这么,全烧了?”

  “烧!”

  朱允炆没有丝毫的心疼,甚至连面色都没有变化:“不仅今年烧,明年也要烧,每年只要消化不了的,就全部烧光,一两都不留。”

  “那陛下,为什么不把这些粮食输送到西北、西南呢?”

  夏元吉还想争取着保留下一点:“眼下甘肃地区、滇贵两省,仍有数十万百姓饥贫交迫,咱们留个一千万石下来,养活这三省绰绰有余,岂不使天下百姓,齐诉陛下仁义?”

  “维喆。”

  朱允炆还没开口,杨士奇已经先对此做了解释:“汝岂不闻不患寡独患不均之言,肃云贵三省,百姓受制于地力贫瘠而难以果腹,朝廷以工代赈,组织百姓通路建厂、开采矿山,如此尚可使百姓有钱买粮,勤劳工作。

  而一旦无偿赈粮,则使民怠工懒倦,肃云贵三省就再无进步发展的动力了,而且天下诸省观之,百姓便知,即使他们不种地,朝廷也有能力供养他们,谁还愿意继续整日埋头撒汗于田垄之中呢?

  如此一来,事态又回到了流民遍地的情况,大量百姓开始逃离田亩,这是取祸亡国之道。”

  “那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干脆留在印度呢?”

  几人的眉头都皱了起来,看向提出这个稚嫩看法的解缙。

  后者顿时闭嘴,心

  请收藏:https://m.ysw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