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十一章:大明版政治学校(一)_日月永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将来官绅士农一体纳粮做准备,等未来废除宗法,朱棣拿着一万石的年俸,就要交一万石的税收!

  天下一盘棋,朱允炆在安顿好朱棣之后,适逢月末,便匆匆赶到了文华殿。

  因为朱允炆不喜欢上朝,改一日一朝为一月一朝,朝中大小事务皆由内阁打理,久而久之,在朱允炆的授意下,大明朝堂有了一种新的办公方式。

  每个月的最后两天,内阁在文华殿办公,召集六部、都察院、大理寺的官员在文华殿举行一次类似于后世的月末总结大会。

  一是审议当月十三省的开支奏表,比如说哪里修路、开渠、筑堤。

  二一个便是官吏的审察、检举和任命推荐,大家伙一起议个章程,等到月初大朝会,递交朱允炆。

  集中办公,推行政令简易化、便捷化。省的像以往的历朝历代那般,出了芝麻绿豆的大事,大家在朝堂上各有阵营、结党营私的互相推诿。

  因此,朱允炆到的时候,文华殿里非常热闹,加上六部、两法司、一干翰林学政,乌泱泱一百多号人都忙着审议一份份的奏本,不时踊跃发出一己之言。

  “泉州盐市以开三月,实收盐税一百六十八万两,福建布政使司奏请扩大盐市规模。”

  “复:内阁准了。”郁新头也不抬的说道,“税银不必缴纳国库,福建留用,鼓励增产扩大盐市,尽早平抑西北盐价,争取到明年中,西北盐价降至一斤三十文。”

  南京此时的盐价只有一斤二十文左右,可谓是相当之便宜,但甘肃地界的盐价高达六十五文,是京城近三倍,属实昂贵。

  “辽东织造局于十日前成立,自边市贸易获取的第一批羊毛已经开始着手加工,工部收到奏本,请定价格。”

  “江南织造局那边的布价定了多少。”

  “匹布二十文,锦缎七钱、丝绸的话一两二钱。”

  “复:内阁建议暂定三钱,视民众认可酌情涨跌。”

  朱允炆就躲在偏殿的走廊里看着,不时满意点头,冲身旁的双喜说道,“依朕说,这样挺好,大家伙把精力放在处理国事上,就没时间结党营私了。”

  双喜奉承着,“天下为公,皆因圣人临朝。”

  朱允炆哈哈一笑,“朕可不敢当圣人这两个字,差得远咯。”

  朱允炆这一乐,大殿里也听到了声响,寻声一看,顿时一阵鸡飞狗跳,“臣等叩见吾皇圣躬安。”

  朱允炆便移步进了大殿,“都起来吧,朕在后宫待的闷了,出来走走。”

  三阁爬起来,“不知陛下临朝,有何谕示。”

  “谕示没有,倒是朕闲的没事,想到了文华殿一众翰林学政们。”朱允炆走到首位落座,俯瞰群臣,“自朕创办翰林学政制度以来,大家伙也跟着参知政事一年有余,可以外放了,所以打算考校一下众位,也好早日使地方能学习中枢这般

  请收藏:https://m.ysw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