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九十八章:一五计划收官(二)_日月永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僚体系拥有浓厚的圈子化、山头化特点,他们顽固且强大,拥有极强的自治力和运转能力,明朝多有皇帝不上朝,但国家运转仍正常有效的例子。

  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士权压制皇权的根本原因。

  是几千年来涌现的伟大帝王,但留下的革新制度往往会在其死后出现身死道消的症结所在。

  有人会担心朱允炆死后,其留下的改革会身死道消,让传统制度死灰复燃,这是必然会发生的,朱允炆自己也不会去幻想大明帝国能保证他死后几百年仍贯彻他的意志。

  但在位的这些年,敕令吏部严查官僚体系,并源源不断的将新的预备队补充进入官僚体系中,起码可以保证,就算朱允炆死后,学习他留下的讲话精神的新学群体仍会将他的意志贯彻到大明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就算将来这一群体也开始黑化,逐渐形成新的官僚阶级,利用手里的权力在政治运作中上下其手也不重要了。

  因为那个时候的大明社会,一定是已经改头换面走上朱允炆想要看到的道路上。

  所以吏部的工作并不像户部等数据化主管部门那般,可以将成绩以数字的形式直观体现,但却一直都是朱允炆眼中和心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倾注心血最多的地方,包括参与编修补录《建文大典》、《建文皇帝语录合集》两部著作。

  说完吏部的事,紧跟着便是户部了,按理来说,户部应该在年尾的时候,各省的税银、税粮全部押解进入南直隶脚下的官仓后,有度支郎拿着各省的公文记载进行核对,确定无误后才会送进内阁当做定数。

  不过这次户部也没打算汇报钱粮的收入,只汇报了土地和丁口两大硬性指标。

  “计全国各省,田七百七十万顷,丁口七千三百一十四万余。”

  这两组数字炸裂吗?

  相当炸裂!

  这个数据的真实性是否可信,基于大明洪武朝的底子是否真的殷厚。

  关于这一点上考据的主要来源是《明实录》、《户部诸司职掌》、《大明会典》、《中国人口史》、《中国人口发展史》、《地理史》(非现代意义的地理,而是古时候特定地域的发展历史)和省府志记载的应服徭役数、粮税数的逆推进行相互印证。

  在《明实录湖广史料辑录》、《明实录江西史料辑录》、《明实录浙江史料辑录》等一系列后代编著汇总的各省文献中,这些数据虽有偏差出入,但大体上还是可以相互印证的。

  明洪武末年,大明在册人口便达到了六千万(一说六千五百万),田亩数为四百万顷(不含军户卫所田),实赋三千多万石。

  底子可谓是相当厚实,堪称终明一朝近三百年时期国力的巅峰了。

  因为靖难四年大乱打下来,永乐二年时期的人口仅为五千一百万。

  在《明实录》的记载

  请收藏:https://m.ysw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